1.重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同学们,你们是否对父母、对老师、对长辈有过这样的抱怨:你们一
点都不了解我,都不懂我的心?假如今天有这么个机会,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各自的
理想,怎么样?大家不要认为我是老师比你们年长就不敢开口了。(模拟孔子上课的情
形,找四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幕故事就发生在两千多年孔子和他学生的一个课堂上。
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名________,字________,_
_______家学
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_,鼓
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俟sì莫mù甫fǔ哂shěn相xiàng铿kēng沂yí喟kuì
二、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明确:问志)但他有没有一上来就问呢?而是先用温和的话打消了
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的
话讲了两层意思:1.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你们大,你们就不敢讲话。从
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
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2.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
1
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
解你们,你们该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
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
——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
——“莫春者,春服既
成
————咏而归。”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
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
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
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
,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
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
”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
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
“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
“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
“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
“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
”“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
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因为他不谦让,不合礼)以笑代责,既是善意的批评,又不伤其自
尊,从中能看到孔子对学生怎么样呢?(爱护、尊重)
对冉有和公西华谦虚的态度,孔子是欣赏的,因此他不但没有笑他们
,反而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能。尤其对公西华的才能,孔子是深信不疑的。他说: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从中又能看到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怎么样呢?(了解)
子路
——哂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
,这属于“其言不礼”
2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
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冉有
——叹之。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
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公西华
——惜之。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
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
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
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B、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
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
)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
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
》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
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
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
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
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
老师的赞赏呢?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