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__     九上语文名著阅读教案    总课时数__________
《儒林外史》阅读推进教案(一)
备课时间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上课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教学目标】
1.品读经典故事,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研读经典故事,学习作品的讽刺艺术。
3.理解作品批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学习讽刺艺术,体会作者的批判精神。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阅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每到这时,都会有一些有创意的做法来表达对莘莘学子的祝福。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
第一幅,门上一顶状元帽,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状元。
第二幅,某中学的食堂食谱,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美好祝福。
第三幅,这一条幅同样表达了对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深深祝福。
那么,你们知道“状元这个词源于哪朝吗?在食谱和条幅中出现的成语“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是什么意思吗?(激发学生兴趣)(生自由回答)
师: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折断桂花。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师:现代有高考,古代有科举,但读书的意义大不相同。清代著名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描绘了科举制度下一群读书人的丑陋嘴脸,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二、解题(师讲解)
1.释题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2.如何理解讽刺?
1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师:那么,这部作品讽刺什么,如何讽刺的,为什么要讽刺这些人这些事?同学们想知道吗?经典故事开启我们的名著之旅。
三、活动一:说讽刺内容
1.品读经典故事,找出哪些文字具有讽刺色彩?
故事一: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第四回)
故事二:正要退堂,见两个人进来喊冤,知县叫带上来问。一个叫做王小二,是贡生严大位的紧邻,去年三月内严贡生家一口才生下来的小猪,走到他家去,他慌忙送回严家。严家说,猪到人家,再寻回来,最不利市,逼著出了八钱银子,把小猪就卖给他。这一口猪,在王家已养到一百多斤,不想错走到严家去,严家把猪关了。小二的哥哥王大走到严家讨猪,严贡生说,猪本来是他的,要讨猪,照时值估价,拿几两银子来领了猪去。王大是个穷人,那有银子,就同严家争吵了几句,被严贡生的几个儿子,拿拴门的闩,杆面的杖,打了一个臭死,腿都打折了,睡在家里,所以小二来喊冤。(第五回)
故事三:匡超人与支剑峰、浦墨卿、景兰江同路。四人高兴,一路说笑,勾留顽耍,进城迟了,已经昏黑。景兰江道:“天已黑了,我们快些走!支剑峰已是大醉,口发狂言道:“何妨!谁不知道我们西湖诗会的名士!况且李太白穿着宫锦袍,夜里还走,何况才晚?放心走!谁敢来!”正在手舞足蹈高兴,忽然前面一对高灯,又是一对提灯,上面写的字是“盐捕分府”。那分府坐在轿里,一眼看见,认得是支锷,叫人采过他来,问道:支锷!你是本分府盐务里的巡商,怎么黑夜吃得大醉,在街上胡闹?”支剑峰醉了,把脚不稳,前跌后撞,口里还说:“李太白宫锦夜行。”那分府看见他戴了方巾,说道,“衙门巡商,从来没有生、监充当的,你怎么戴这个帽子!左右的!挝去了!一条链子锁起来!”浦墨卿走上去帮了几句,分府怒道:你既是生员,如何黑夜酗酒?带着送在儒学去!(第十八回)
2.小组交流讨论,班内展示。
3.师小结:范进就是书中儒生形象的典型代表;王玉辉的女儿要殉夫,看到女儿绝食而死,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匡超人待人参加各种考试,天天吹牛。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封建礼教毒害之深的人物。
a.儒生形象(屏幕展示)(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如二进(周进、范进)。(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如匡超人、牛浦郎。
师:严贡生就是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劣
2
     
绅的典型代表,还有贪官污吏王惠,汤奉,王仁,王德等,一旦功成名就,就肆无忌惮地攫取财富,压榨百姓。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b.官绅形象(屏幕展示)(1)贪官污吏,如王惠、汤奉;(2)土豪劣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师:作者讽刺的第三类人是形形色色的假名士,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等形式,装腔作势,攀附权贵,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c.“名士”形象(屏幕展示)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师总结:作者讽刺了书中这些读书人不学无术,为富不仁,装腔作势,假冒斯文等等,还有很多。书中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和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很明显作者畅快淋漓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书中也有少量正面人物,他们淡薄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理想文士形象(屏幕展示)(1)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
(2)真儒名贤,如: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等,(3)市井奇人,如:季遐年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王太买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盖宽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荆元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师总结:《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事件,而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呢?那么,作者是如何对这些人这些事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的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
四、活动二:赏讽刺艺术
师:观看视频结合文段,谈谈作品是如何增强了讽刺意味?
故事四: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启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来到集上,只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