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一
一 、简答题(本大题共37小题,共50分)
1.(5分)【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2)贤者能勿丧耳(3)不辩礼义而受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分)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既克,公问其故。 既:既然
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实情
C.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D. 彼竭我盈,故克之。 盈:士气正旺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忠之属也 属引凄异
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何以战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C. 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 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5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天大雨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B.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时时而间进
D. 固以怪之矣 不以物喜
5-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等死,死国可乎?(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3.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仅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还为下文写陈胜谋划起义的内容作了铺垫。
B.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连用四个“死”表现了陈胜、吴广斗争的坚定决心。
C. “天下苦秦久矣”和“失期,法皆斩”分别说明了陈胜、吴广策划本次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D.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两件事表现了陈胜、吴广做事考虑周全,善于利用鬼神之说舆论造势。
(5分)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 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C. 性行淑均 均:公正、公平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悔恨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为宫室、器皿、人物
B. 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 可计日而待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A. 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简单地选拔出来辅佐陛下。
B. 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C. 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以免陛下遗忘。
D. 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把他们简单地选拔出来以免陛下遗忘。
9.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孙权以君主的身份劝说下属,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乙文诸葛亮以臣子的身份向君主劝谏,直言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言辞恳切。
B. 甲文孙权劝学的目的是希望吕蒙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乙文诸葛亮旨在规劝后主,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远佞”。
C. 甲文孙权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再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乙文诸葛亮先在政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又插入一段对往事的追忆,向君主强调了要任人唯贤。
D. 甲文以记叙为主,于对话中既可以看出孙权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乙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展现了其忠君爱国的人格魅力。
10.(5分)(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节选自《三国志.先主传》)
【注释】①曹公:指曹操。②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刘表死后,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③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④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10-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以头抢地耳②而君逆寡人者③会表卒④遂将其众去⑤诸葛亮说先主攻琮⑥或谓先主曰
10-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②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10-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0-4.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11.(5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日以还 旦日客来 如日中天
B. 色愈恭 征于色 五光十色
C. 遍观群书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眼观六路
D. 不敢出一言以复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日复一日
1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3.选文中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困难面前,他是怎么做的?
1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运用对联知识,为下面这幅对联写出下联,并简述你的理由。上联:宋濂谦恭求先达,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链接材料】
张良受书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四,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下邳:古县名,今江苏睢宁西北。②圯:桥。
12.(5分)【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汪)遵,宣州泾县人。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遵初与乡人许棠友善,工为绝句诗而深自晦密①。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一旦辞役就贡②,棠时先在京师,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③,棠讯之曰:“汪都何事来”遵曰:“此来就贡。”棠怒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④乎!”甚侮慢之。后遵成名五年,棠始及第。
(节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释]①晦密:密藏不露。②就贡:进京应举。③索然:此处是简陋之意。④研席:砚台与坐席。亦借指学习。
12-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2)礼愈至 至:(3)俟其欣悦 俟:(4)工为绝句诗而深自晦密 工:(5)一旦辞役就贡 旦:
12-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甚侮慢之。
12-3.【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汪遵因家贫借书后的读书方式分别是“______”和“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2-4.【甲】文段中的先达和【乙】文段中的乡人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3.(5分)【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公子州吁,嬖人①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②恶之。
石碏谏曰:“吾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邪所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③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⑤务去,而速之,无乃⑥不可乎?”弗听。
(选自《左传.隐公三年》)
【注释】①嬖(bì)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②庄姜:卫庄公的夫人③阶: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④眕(zhěn):自安自重,不轻举妄动。⑤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即“将务去祸”。⑥无乃:恐怕。
13-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闻寡人之耳者/渐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
B. 憾而能眕者,鲜矣/陶后鲜有闻(《桃花源记》)
C. 皆以美于徐公/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D. 时时而间进/少陵长,远间亲
13-2.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13-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13-4.邹忌与石碏是分别针对什么情况劝谏的?
13-5.邹忌与石碏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14.(5分)【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亮①躬耕陇亩②,好为《梁父吟》③。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④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⑤。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⑥之,谓⑦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⑧,不可屈致也。将军宜⑨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隆中对》)
【注释】①亮:诸葛亮。②陇亩:田野,草野。③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④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许,赞同,称许。⑤谓为信然:说是确实如此。谓,说。信然,确实如此。⑥器:认为有才能,器重。⑦谓:对……说。⑧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靠近。⑨枉驾:屈尊。
14-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1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将军宜枉驾顾之
14-3.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做出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15.(5分)【甲】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③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桓公谓管仲①曰:“吾国甚小,而财用②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③。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④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大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⑤一年,而齐国俭也。
(选自《不躬不亲》)
[注]①管:被齐桓公任命为卿。②财用:财物,这里指物产。③汰:奢侈。④练紫:紫色熟绢。⑤朝:这里意为过了。
15-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皆以美于徐公
B. 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 于是更制练帛之衣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D. 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陈涉世家》)
1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今齐地方千里B. 官妇左右莫不私王
C. 臣之妻私臣D. 此群臣之所奢大也
1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
15-4.[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管仲是怎样劝谏齐王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邹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5.综合[甲]、[乙]两部分内容,说说齐国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祸患,灾难(2)丧失(3)同“辨”,辨别(4)停止;(1)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2)(食物)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会轻视而不肯接受。;
【解析】
2.【答案】A;D;B;
【解析】
3.【答案】B;
(1)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行吗?
(2)士兵之中到处谈论(昨晚发生的事),都手指目视陈胜(对陈胜有所注意)。;C;
【解析】
4.【答案】D;D;B;D;
【解析】
5.【答案】①撞;②违背;③适逢,正赶上;④率领,带领;⑤劝说;⑥有人。;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②你现在虽然拥有大批人马,但是真正能披甲作战的人很少,如果曹操大军到来,凭什么来抵抗他呢?;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因刘表的礼遇之恩,刘备不忍心攻打刘琮;在危难之时,刘备不忍心丢弃跟随他的百姓。;
【解析】
6.【答案】C;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示例:求书难,家贫,买不起书,通过借书、抄书遍观群书;求师难,自己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
【注释】①下邳:古县名,今江苏睢宁西北。②圯:桥。
示例:张良敬老得兵书。(其中对联内容与材料相符;格式正确)
理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良是一个尊老敬老、恪守诺言、虚心求教的人,(意思相符即可)结合对仗要工整的要求,所以我写出这个对联。;
【解析】
7.【答案】(1)因为 (2)周到 (3)等待 (4)擅长 (5)早晨;
(1)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许棠)很是轻侮怠慢他。;手自笔录(或“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彻夜强记;他们都有一定的才识,但在待人接物上都有失谦虚和礼貌。[甲]文中的先达“德隆望尊”,对待学生严格有余,亲和不够;[乙]文中的乡人傲慢自大,对待同学傲慢无礼,骄矜过分,谦逊不足。;
【解析】
8.【答案】B;
(1)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2)骄奢淫佚这四个方面的产生,是因为宠爱和赏赐太过了。;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邹忌:王之蔽甚矣(大王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石碏:卫庄公过分宠爱公子州吁。;邹忌:委婉劝谏,齐王从善如流。石碏:直言劝谏,卫庄公不听从;
【解析】
9.【答案】(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2)访问,拜访。;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抱负远大,才能出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
【解析】
10.【答案】B;D;(1)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您想要禁止他们的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领悟到“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首先从国君的食、衣说起,并联系齐桓公自己的食、衣习惯,顺理成章地指出齐国奢侈之风盛行的原因,其次引用《诗经》中的名言,用反问的句式,既巧妙地暗示自己的劝谏目的,又带有委婉、含蓄的批评。;①有像邹忌、管仲这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有勇有谋的忠心臣子;②有像齐威王、齐桓公这样乐于采纳谏言,开明而有魄力的君主。;
【解析】
第 1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