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劳动观念:使学生深入了解包粽子的基本流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劳动观念。
- 劳动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包粽子的全过程,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乐趣,切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 劳动习惯和品质: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
- 劳动精神:通过包粽子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尝试、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包粽子的完整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包括糯米、红枣、粽叶等材料的处理,以及包粽子的步骤和技巧。
- 教学难点:在包粽子过程中,学生双手的协调配合,确保粽子包裹紧实、形状美观;不同口味和形状粽子制作方法的差异及技巧掌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 材料准备:盆、勺子、小刀、剪刀、糯米、红枣、箬竹叶(鲜叶干叶均可)、棉线;制作湖州肉粽所需的生抽、五花肉、白酒、白胡椒、盐、白糖。
-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PPT 课件
五、教学过程
- 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 PPT 展示不同地区、不同馅料和形状的粽子图片,提问学生对粽子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吃过的粽子口味和形状,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包粽子的主题。
- 知识讲解(10 分钟):利用 PPT 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故事,以及粽子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撞蛋、挂菖蒲艾叶、佩香囊、吃五毒饼、喝雄黄酒等;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 实践准备(10 分钟):展示包粽子所需的工具与材料,介绍其用途;详细讲解糯米、红枣、箬竹叶的处理方法,如糯米浸泡时间、红枣去核方法、箬竹叶的煮制和浸泡要点,同时说明干箬竹叶与鲜箬竹叶处理的区别;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正确使用小刀去核。
- 示范操作(10 分钟):教师在讲台上示范包红枣三角粽的全过程,边操作边讲解每一个步骤,如折叠叶子成 “漏斗” 的技巧、填入馅料的顺序和量、包裹成型时双手的配合、捆扎的方向和力度等;重点强调操作提示中的关键要点,如粽叶毛面相对、漏斗尖角重叠、加水使米紧实、防止米粒挤出等;邀请个别学生上台模仿操作,教师现场指导纠正。
- 学生实践(20 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包红枣三角粽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学习;提醒学生注意卫生和安全,如保持桌面整洁、正确使用工具。
- 拓展提升(10 分钟):介绍湖州肉粽的特点,包括口味和形状;讲解湖州肉粽的制作方法,如糯米的处理、五花肉的腌制和切法、包裹粽子的独特技巧;让学生尝试制作湖州肉粽,感受不同口味和形状粽子制作的差异。
- 劳动收获(10 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在包粽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组织学生品尝自己和同学制作的粽子,进行比较和评价,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发放劳动评价表,学生根据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 课堂总结(5 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包粽子的流程、方法、端午节的相关知识等;强调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
-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包法,回家后为家人制作粽子,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家人的反馈。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接受程度,对于操作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分配讲解和实践的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让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特色粽子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