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掌握的方法学习《浣溪沙》,大致理解诗意。

2.感情诵读,品味词句的凝练,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理解景物与情感的关系。

3.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感情诵读,品味词句的凝练,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理解景物与情感的关系。

2.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1.古诗对句游戏。

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为你们的日积月累点赞

2.(出示词)小结:游戏诗句作者都是苏轼

3.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4.(出示资料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

5.(出示目录这节课,我们不妨走进我们六年级最后的古诗词诵读来学一学他的一首词,也是我们小学课本中苏轼的第一首词《浣溪沙》,在词句当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板课题作者

6.齐读课题。

任务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

1.(出示词任何方法,它的基础是源于读所以拿到一首诗词,咱们先来读

2.(出示要求任务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

读准读顺:自读本首词,关注多音字、读好停顿。

了解意思:借助注释,结合学过的方法,说一说词意。

3.指生读,相机正音,重点指导据义定音多音字“少”“将”

4.指生读上下阕,引导注意停顿。

5.指生说大概词意。

6.引导生发现特殊之处,小结:(板书:序文

7.师读序文,生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引导说说意思。

任务二:体会上阙表达的情感

1.还记得刚才我们说要了解苏轼这个人,林语堂说他是独一无二之人那么咱们从诗中出发,来感受人物的情感

2.引导从序文当中的第一入手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出示要求任务二:体会上阙表达的情感

读一读本首词的上阙。

圈一圈上阙中描写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交流:

(1)兰芽短浸溪

①体会景物的生机和活力,体会苏轼高兴 的心情。

②拓展补充苏轼与庞安常的故事,体会大病初愈后苏轼的心情很愉快。

(2)沙路净无泥

①体会苏轼看到一尘不染的景物的开心。

②指导朗读。

(3)萧萧暮雨

    ①引导体会“暮雨”不是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清新,不是随风潜入夜的惊喜,而是傍晚的雨。

    ②指导朗读。

(4)子规

①(播放子规声音)结合杜鹃啼血的典故,体会苏轼心情的变悲伤。

②(出示资料)拓展补充背景,体会苏轼为什么悲伤。

苏轼为人正直,才华横溢,但“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新法,44岁因莫须有的罪名,由堂堂太守成为阶下囚,以“戴罪之身”贬至黄州。(黄州:词中“蕲水”西部)

③指导朗读

④(出示诗句)拓展补充“子规”的其他诗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百紫千红过了春,子规声苦不堪闻。——辛弃疾《定风波》

4.小结:古人先借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手法叫做意象。板书:意象

5.相机说说已知的意象,比如明月代表思乡。

6.齐读。

任务三:感受下阕表达的情感

1.苏轼的心情会一直这样吗?出示要求)任务三:感受下阙表达的情感

读一读本首词的下阙。

圈一圈下阙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情绪有什么变化?

2.交流:

1流水

①(出示图片,播放水声同学们就这样走着,突然他带上近一看,诶,这不就是兰溪吗?出示文字突然发现这溪水有个特点是怎样的西。(变色文字

为什么苏轼觉得很奇怪呢?结合已学过的诗句和地理知识理解

百川东到海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国西边高东边低,所以大部分的水都是由西往东流

③抓住“尚”和标点,体会苏轼此时的惊喜,指导朗读。

④(出示诗句)结合《长歌行》体会溪水不用到海就能西流的惊喜,指导朗读。

⑤小结:古代的诗人或词人借古人的一个故事,或者有来历的一个或一个词语,这也是一种写法,这叫做借用典故,简称用典。(板书:用典

任务四:寻找用典

1.同学们,在这首词中,像这样用典的还不止这一处呢。(出示要求)任务四: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结合积累,想一想,下阙中其他“用典”的地方,试着回忆起相关诗句。

2.交流:

1黄鸡

①先从简单说起,黄鸡。

②(出示诗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居易

丑时是夜里的一点到三点

2

①回忆相关诗句。

出示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②(依次出示诗句)对比读诗句,体会用典情感的不同。

当陈著感叹时光流逝时,他说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而苏轼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长歌行》感叹时光流逝,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一去不复返,但苏轼却说,门前流水尚能西!

当白居易感叹时光的流逝,黄鸡催晓丑时鸣,而苏轼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3.(出示词)齐读下阙

4.我们这样去读苏轼,读诗品人生,苏轼这样写诗,也是这样做事的。我们来看看苏轼一生的经历吧。播放苏轼一生地图视频

5.有人说,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依次出示诗句

当他被贬黄州时,他拄着拐杖,穿着草鞋,但他却能昂扬的吟诵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当他被贬惠州,身居环境特别恶劣的岭南地区的时候,他是品尝到荔枝的美味,他美滋滋的吟诵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儋州,也就是海南,他九死一生,差点丢性命,但他却把他当成了他人生中最奇特的一次旅行。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6.这就是苏轼。学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林语堂先生称他为独一无二的人了吧!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词,去感受苏轼的情怀吧。(配乐生齐读)

7.总结: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平坦、有坎坷、有顺境、有挫折,但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像苏轼一样,无论何种处境都要保持这份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作业布置

1.搜集整理并背诵苏轼的诗词。

2.推荐阅读《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