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聊城三中项目化教学课例展示活动(三)同课异构展风采,集思广益促成长——地理学科
- 2023-03-27 11:02
- 阅读 330
引言
真研真思求归真,各美其美与共美。为贯彻新课标精神,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学科教研平台,聊城三中2022-2023学年项目化教学课例展示活动拉开帷幕。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此项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各教研组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活动将秉承“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项目化学习,以微项目点亮特色课堂,撬动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倾力打造指向核心素养的优秀课堂教学范例。一堂堂精彩绝伦的示范课,尽展教学魅力;一次次巧妙的师生碰撞,力促深度学习。“绽蕾花树株株秀,破土春笋节节高”。此次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教研组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聊城三中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课异构展风采,集思广益促成长——地理学科
为了进一步推进核心素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专业能力,2023年3月1日下午,我校地理教师齐聚一堂,在科创中心三楼会议室观摩了陈肖阳老师与李姗老师带来的项目化教学课例——《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精彩纷呈,展现出不同的个人教学风格。此次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地理教研组组织,张静敏老师主持,由各年级备课组长进行评课交流。教学校长王永辉,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立贤、副主任肖雅蓉参加了地理组听评课活动。
一、课堂展示
陈肖阳老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多样,设计简洁、逻辑清晰。陈肖阳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多种实验器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了多个流水作用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针对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陈肖阳老师设计了多个微项目,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所学的重难点知识。
李姗老师以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美丽风景为学习线索,采用研学旅行的方式展开对不同河段、不同发育阶段河流地貌的考察探索。研学旅行的情景设计极大地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在流水作用课堂实验中,李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做出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切身体会,从而对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有更深地了解。李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加入了典型的实际案例,将课本上的地理原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最后,通过对新时代澜湄合作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说课环节
每次的教研活动,都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课堂上的火苗;说课就是教师由内而外的自我刷新和观念的转变。在说课环节,两位教师都紧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对本节课自己的教学思路作了详细的阐述。
陈肖阳老师深入挖掘了课标和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关于学生对每种河流地貌的掌握程度有着清晰的表述。通过研读教材与相关材料,陈肖阳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设计为总分的形式,第一部分是澜沧江—湄公河概况,第二部分是从源头一直到入海口处不同位置的河流地貌;但是在学习河流地貌之前,需要补充并拓展流水作用的相关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与本节课的重难点,陈肖阳老师重点设计了微项目进行探究,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养成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究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
李姗老师先介绍了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针对课标要求的不同方面针对性地设计了微项目探究的环节。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河谷的演变中通过展示不同河段的图片,让学生从观察描述河谷的形态出发,合作交流组织规范语言,分析各个河段、不同发育阶段河谷的成因。在第二部分冲积平原的学习中,则借助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产生活与河流地貌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最后通过时事政治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三、评课环节
两位老师的授课展示结束后,地理组全体成员积极交流讨论,并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进行了评课发言。各位组长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徐广菊老师首先肯定了课堂设计中流水作用实验的运用,提出了对于实验环节的设计可以更加优化,比如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可以更有指导性,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可以更为细致全面。梁国颖老师指出两位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控都比较到位,活动设计细致巧妙,但有些活动涉及到的知识点难度略大,可以不做深究,以更好地贴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谢小燕老师分别点评了两位老师在课堂环节设计上的亮点,对于两位老师均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探究本节课的重难点给予了赞赏,并对于利用案例去合作探究人类生产生活与河流地貌之间的联系这一部分的设计表达了肯定。杨玉杰老师说到,本节课两位老师运用微项目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中生成知识,课堂氛围活跃,满足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要求。教研组长张静敏老师对于两位老师的授课都作出了较高的评价,无论是老师教学语言的规范运用,还是教学环节的独特设计都展现了学校新一代青年教师的风采,面对同一教材内容,两位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对于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在对比交流中共同获得进步提高,在课堂巩固环节,建议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卷面上。
本次展示课活动最后,教师发展中心刘立贤主任作了总结发言,刘主任强调:“同课异构”项目化教学课例展示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有效措施,微项目化教学设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项目化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与项目化教学进行整合。以真实情境为背景,以挑战性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着力打造适合新高考模式与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效教学模式。在未来,学校也会组织更多类似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给教师们更多展示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样的目标,别样的场面。在本次地理组“同课异构”项目化教学课例展示活动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技巧,对课本内容与课标要求整体感知、重点研读,交流讨论微项目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在学习中有思考,思考中有交流,交流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