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报》报道冠县课后服务工作成效
- 2022-05-12 14:46
- 阅读 2602
近日,聊城日报以《课后服务绽放育人精彩——看“双减”之下冠县课后服务如何提质增效》为题,大篇幅报道我县全力提升课后服务质效,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构建起让学生更受益、保障更有力、家长更满意的教育新生态。
课后服务绽放育人精彩
看“双减”之下冠县课后服务如何提质增效
冠县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宋德豪,很适应从“脱管”向“托管”的转变,“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学校就能完成当天的作业,老师还会带着我们练足球,非常开心!”4月28日,他这样说道。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截至目前,包括宋德豪在内的60008名冠县中小学生,都选择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借助“官方带娃”,该县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生成长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区域内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供给体系。
不是单纯看管,而是全面发展
对于不少双职工家庭来说,课后延时服务的推出,解决了“谁来接娃”“谁来带娃”的难题。不过,“双减”之下,让学生放学后能“留下来”是一方面,怎么“留得住”“留的好”也值得思考。
4月29日下午,在冠县武训实验小学的3D创客教育活动室里,孩子们个个目光专注。借助鼠标、键盘,他们头脑中的想法跃然“屏”上,火箭、高塔等创意逐步成型……
基于优质的教师资源,冠县武训实验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和3D创客教育有机融合,开设3D设计校本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培养了自身的创客思维,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提升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
不止是室内活动,室外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冠县店子镇中心小学,学校把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工作作为常态来抓,并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大力开展足球兴趣小组训练工作。如今,该校U9、U10、U11等各个年龄段均有梯队,不光是男生,女生也积极参与训练之中。
经统计,包括这两所学校在内,冠县共97所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建设了烹饪、书法、绘画、足球、查拳操等特色社团,涵盖艺术、体育、创客、传统文化等各个领域,竭力实现减负不减“质”。谈及这样的课后服务,冠县家长们也持一致的肯定态度:“学校提供的不是单纯的看管,而是着眼孩子的全面发展!”
不仅内容多元 且有非遗厚度
谈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庄面塑,冠县北馆陶镇希望小学的同学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更是得心应手。他们在社团课上制作的老虎、金鱼、公鸡等作品栩栩如生,深受大家欢迎。对此,他们的面塑老师,同时也是郎庄面塑传承人的孙玉连感触颇深:“咱们的面塑后继有人了!”
“双减”的落地,也带来非遗的“登台”。
一方面,师傅变身老师,走进教学一线。在冠县柳林镇武训希望小学,这边,孩子们跳降狮舞正起劲,那边的柳林花鼓课上,同学们身着戏服,穿插伞与鼓、鼓与锣等的对舞表演,热闹至极。站在一侧的赵同环等非遗传承人,不时口头引导,不时上前指导,眼中满是欣慰。
另一方面,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变身“小小传人”。2019年,冠县店子镇中学组建了梅花拳社团,通过三年来坚持不断的培养,一批“小拳师”脱颖而出。学生郑增奥说:“学习间隙进行武术训练,可以让我放松休整,也让我体验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冠县,非遗遇上“双减”,既打造了具有历史底色的课后服务品牌,也满足了中小学生多样化课后学习需求。
不在践行一时 而在走深走实
对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冠县教体局局长王怀礼一语中的:“这项举措,关键不在延时,而在服务。”
这不是句空话。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双减”实效,冠县教体局将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等工作纳入《2021-2022学年度全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并开展一系列现场督导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场反馈,立即整改,抽查结果进行全县通报,督导结果计入学校年终总评,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另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冠县已形成24个片区网格化监管机制,由专人在各重点时段对培训机构全面监督。截至目前,全县学科类培训机构从111家压减成1家,并注册为非营利企业,压减率99.1%,155家培训机构完成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信息填报,103家培训机构在教体局遴选的银行开办专用账户,有效防止“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一系列举措,均指向一句话: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多元需求。实际上,这既是该县全力提升课后服务质效,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起让学生更受益、保障更有力、家长更满意的教育新生态的必要之举。
发布评论
还能输入 140字
用户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成为第一个评论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