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进入尾声,这场一心为了孩子的变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教育生态的悄然转变,让人振奋。我们要继续抓“痛点”、抓“难点”,巩固“双减”的成效,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成长环境。
教室有歌声,走廊有笑声,操场有球声,这是“双减”落地后的温暖细节。如今,教育界诟病已久的“减负”,终于在雷霆之力下兑现;大家翘首期盼的“增效”,也在延时服务、课堂改课中,渐稳推进。教育生态的悄然转变,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教育不限于校园,过程精彩,结果一定不会差。比如,在湖北省英山县,众多中小学在“双减”适应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研学旅行、户外训练,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徒手攀岩,高空断桥,锻炼学生意志并掌握生存技巧;拓展活动、游戏竞技,让孩子在砥砺中欢乐成长。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形下,“为你好”束缚孩子的思想,绑架孩子的手脚,家庭和学校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好胜心”,却很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知其所思,明其所需,予其所求”。不难看出,“双减”的着力点,是减掉机械重复的赘肉,转而聚焦成长,精准施力——从“苦学”“难学”,走向“乐学”“善学”。不过,“善学”的前提是“善导”,只有导其所思,引其所动,才能事半功倍。而“善学”与“善导”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实现。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承担着诊断、评价和指导的重要作用,激发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少而精的作业背后,是老师们以“绣花”功夫开展的一场“作业攻坚战”。
由此观之,“双减”的前提是“加”:把学校的服务内容、教学质量“加上去”,学生一旦校内“吃得饱”,自不必去校外“加餐”。从这一意义上说,“双减”决不止步于课本,园丁的担子更重,他们需要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跨学科支撑下,付出更多的耕耘与智慧。
除了学校,“双减”也在家校之间起作用。教育如推车上坡,两者须心存一念,力合一处,才能确保效果。实际上,家长们的“双减”态度,并不相同,观望、盲从、激进、疑惑……无不增加着实施的风险与负担。诚然,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差异亦客观存在。有的孩子一目十行,早慧通透;有的孩子后知后觉,难窥堂奥;更寻常的,非激励自省、苦学勤思而不能成才。“双减”落地,虽然孩子“内卷”稍息,但如何安排时间,分配精力,锻炼品性,培养他们“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对父母是极大的考验。如果孩子没有更好的选择,大概率会和电子产品纠缠不清,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人所共知,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双减”之后,家校也要踩减速板,以慢御快,方能捕捉每一个生命的细节。我们的语速要慢,不能遗漏一行青涩的诗;我们的眼神要慢,不能错过一道疑惑的目光;我们的脚步要慢,好让每一颗渴望倾诉的心慢慢地靠近。只有驻足停下,我们才能见闻天地的大象与大音,宇宙的密语和神韵。
当然,“双减”下的教育场,并不总是高歌猛进。烦难之处、难隐之言,都考验着每个人。譬如,延长的课后服务可能引发新隐忧,师资匮乏的矛盾日益凸显等。所以,政府及主管部门也须在管理上加强统筹,探索“弹性上下班制”,并通过补充配齐教师、请“外援”等方式,为教师减轻负担,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给予教师更多回报。
众智所为,则无不成。新的教育生态,已在建立。“双减”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凝聚的合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勇气,瞄准未来。
(作者系湖北省正高级教师、英语特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报刊社特约评论员。)
文章作者 | 段伟
责任编辑 | 谭希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