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着成长,还是成熟中腐烂:我们还青涩
——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研修成都之旅
6月20日 天气 小雨
天府之国,芙蓉之地,锦官之城,千年无坝古堰之都……成都之美誉自古不可历数。从登机前对创造川航奇迹的中国机长的崇敬,到登机后对川航大飞机旅行设备的体验,再到机舱里身着熊猫制服空姐的周到服务,令我无时不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个性化精神品质。卓越中透着闲适,厚重中不失生活,内敛中散发洒脱。走在街巷市井,“啥”“哈”“哦”“咋”的婉转中浓浓的川味儿你可晓得(dei)!
昨日夜游,宽窄巷子的每一面墙壁都述说着蓉城的历史文化,怎一个“精致”了得!今日授课,老少教授的每一场报告都彰显着西南教育高地的风采,教学技艺堪称“精湛”。开班仪式后的第一场报告,是来自西南大学的年轻教授邓磊《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使命》。邓教授作为80后年轻的新生代研究生导师,有才华,有思想,更有情怀。他关注国际教育背景,关注时代发展需求,更关注当下教育现状。他的报告观点鲜明,数据翔实,鞭辟入里,一针见血,更可贵的是情动辞发,触动人心。邓教授谈及教育现状中的几点悖论引人深思,高考扩招与更为激烈的竞争,人才的积压与用工缺口的增大,成绩优秀与能力的日趋弱化,学校盛誉与内卷愈发严重等等,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闻之如芒在背,思之责任在肩。整场报告既有高屋建瓴的剖析论证,又有具体透彻的事例解读,逻辑清晰,郑地有声,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的变革趋势,也指引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方向。第二场报告是全国知名专家、正高级教师刘大春老师的《课堂管理的沟通策略和语言技巧》。他曾任校长、教育科学院院长等职务,丰富的教育经历,执着的治学精神成就了刘老师,也眷顾了此次成都之行的研修班学员们,使我们有幸能得到刘老师细致入微的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感受他严谨务实的研究品质,确实受教且受之“渔”。刘老师的报告本身层次清晰,全面解析在教育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事例鲜活,触类旁通,涉及心理学、交际学、教育学乃至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观点,广博而能深入,微观而成体系。而刘老师本人博学多识,善思善究更善表达与沟通,声情并茂的授课艺术给在场的每一位学员留下深刻印象,也留下无限的思考。应该说刘老师在用“沟通”谈沟通,用“技巧”教技巧,用“策略”讲策略,现身说法,他本身就是一本“教育矛盾管理”的佳作,值得我们阅读、学习。
研修第一天,收获满满。感谢成都的厚待,感谢两位教授的无私分享,更感谢市教体局领导和中国教师网的精心安排。研修进行时,精彩继续……
6月21日 天气 小雨
第三场报告是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的《通达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李教授的报告,内容有深度,令人印象极深刻。理论性很强、常常囿于枯燥无味的课程论、教育论、方法论知识,却因李教授老学究般的碎碎念——“听懂了吗”“学会了吗”“是不是”“好不好”“懂不懂”“真气人”等等,一连串对学员回应的不满和叹其不争的率真牢骚,平添了许多感情色彩和快乐。台下此起彼伏的,或认真,或调皮,或调侃,或不合时宜的回应,常常裹挟着愉悦的笑声。一上午耳提面命式的报告,让学员时时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感受着老夫子的教诲。所有情感情绪上的互动,都不影响李教授报告的精彩,足以让所有学员心动。李教授以其专业的学术水准,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历数课程的近代变革,从任务数量到目标质量的本质认识,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观念转变,从浅层学习到深度教学的立意剖析,抽丝剥茧,聚焦学科深度学习的设计,教风严谨,思路清晰。深度学习是当前课堂改进的实质及方向,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三线”“五点”“一式”“三型”四个维度明确了深度学习的基本样态、五个特质、基本模式以及三种操作模式,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明确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基本路径,为基础教育第三轮课改指明了方向。
下午的活动是参与式培训,历时四个小时的学校实地观摩学习,完整呈现了杨红名师工作室的开班仪式,通过美术绘本课的观评课活动,充分体现了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工作室成员在看得见、摸得着、理得清、辩得明的课堂实践中,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与迷乱,在体验式培训中成长了自己、成就了学生。双流区教科院院长及名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的汇报,让培训班学员们对工作室的管理和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双流区实验小学祝校长对校园文化的解读与汇报,更让我们感受到成都教育的高度,成都教育人的诚意。
每日一得,每日必得,这便是成都之行的馈赠。未来可期,明日再续——
6月22日 天气 阴
成都培训此行不虚,每天的学习内容充实,导师授课扎实,教育研究务实。培训开班以来,每日可期,每日都刷新学术高度,每场报告各有角度却又不负众望。
今天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来自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的理解与实践》是陈教授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成果。近四个小时的报告信息量极大,陈教授的殷殷教育情怀令人感动,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令人动容。陈教授的课激发的是思考,产生的是思想,观议的是有学生的教学,追求的是行走着的教研。
“对不起,老师才是井底之蛙”“做老师的助教给学生助学”“做思想的促进者”等等观点,是陈教授从自身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的经历与案例中提炼出的思想精华,使每一位教研工作者,每一个教研活动主持人都值得深思,值得反思,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议课与评课的本质区别在于:观课研讨中是设身处地还是高高挂起,是置身水火还是隔岸观火,是建议践行还是指手画脚。描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方案,是议课中的“议”这一概念的内核,充分体现了优质课堂研讨的特点:聚焦客观问题,进行多边对话,深入探讨方法,自下而上改变,促进有效反思。
陈教授提倡教师首先观察自己的课,人因“思”而变。思考“教师凭什么把学生留在教室”,才能从学生的视角捕获更有价值意义的教学内容;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课堂上从不举手”,才能产生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课托”,成就更多的钱梦龙;思考“如何让出水管与入水管、注水与放水问题不变成神经病问题的代言”,才能学会千方百计去挖掘,去发现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总之,无论上课、观课,还是议课,学会从学生视角出发,我们才能懂得为什么要带着微笑和喜爱走进教室。
学无止境,培训还在继续……嫩绿着成长,还是成熟中腐烂,你选?全体学员答:我们还青涩!
6月23日 天气 雨
来蓉培训学习第五天,迎来了两场“异课同构式”报告。两位授课导师不约而同选择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正如四川省教科院青春老师说,体验就是反思的开始。我们体验学生被拖堂的感觉,就能反思自身调控时间;体验学生面对纯讲授式教学,就能反思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台上台下零互动、零交流的课堂,就能反思自主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理论性知识的培训每每遇冷。经调查,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倾向于理论培训的不足30%,但从普通教师走向卓越教师,恰恰需要理论培训。《如何形成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两位老师的报告内容自成体系,丰富了大家的认识,引发了对自身成长的反思。从教育科研的研究范式到名师工作室的运行,都给予了全面而细致的指导。特别是郭平教授,更是把未能在有限时间交流的其他研究成果,无私地分享在研修群里,令人感动。学术无地域,今天两位导师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培训已接近尾声,学员们却觉时光飞逝,学习热情未尽。当晚,借助宾馆略显昏暗的灯光,梳理总结学习心得,整理留下来的笔记。回顾五日学习之旅,借一首七律拙言为结:
盛夏访学锦官城,
蓉城五日收获丰。
导师倾囊以传道,
思辩研磨智慧生。
高屋建瓴理念先,
醍醐灌顶方法精。
吾辈来日当践行,
聊城教育待精英。